2、 互聯網品牌的集體寒潮
面板漲價,這對于彩電終端品牌而言是一個很不好的消息。但是,即便最強烈的寒潮,也會對穿羽絨服的和光腚的人“區分對待“。在2016年漲價潮中,”互聯網品牌“就是彩電行業那群”光腚“的人。
說互聯網品牌是光腚者絲毫不過分。因為這些品牌都處在“燒錢賺規模“的階段,大家的差別只在于”賠的多少“。但是,一場劇烈的上游價格上揚,徹底打斷了互聯網企業憑借低價格贏得銷量的”商業邏輯“。
首先,上游價格由過去三年的下降,變成上漲,大大增加了“低價增規模“的成本。對于互聯網品牌,如果其持有的現金規模不變,那么其預期的可獲得市場規模就會縮小。而有一個足夠的規模,是支撐”生態盈利“模式的關鍵所在。或者說,在上游漲價背景下,現金儲備一般的互聯網品牌,很可能”理論上“不能燒錢到”能盈利“的規模。
第二,面板價格上漲是因為上游供給與下游需求之間出現了距離。這種時候,對于規模大的采購者,往往可以通過加大定向采購的方式,即擴張庫存周期,實現更穩定的上游供給。相反,大多數互聯網品牌都是新興的、規模有限的品牌,這些品牌在上游市場沒有穩定的、規模化的話語權。這勢必加重其在上游漲價周期中的經營負擔。
第三,對于樂視這樣“價格沖銷量“跑的最領先的品牌,中途殺出一個”漲價“程咬金,往往意味著”一兩年內虧損的預期規模“大幅度增加。或者說,漲價階段各品牌的核心是”止損“,對于樂視這樣規模更大的則意味著”更大“的傷口。所以,這也是迄今為止只有樂視公開宣稱”兩次漲價“的原因。
不過,如果只是認識到,漲價寒潮下互聯網彩電受傷最深的原因是其“低價經營模式“,那么就會對”問題的嚴重性“出現錯誤估計。
對于互聯網彩電企業而言,他們的核心行業邏輯“照抄于“”小米的互聯網手機“經驗。但是,電視和手機并不同。智能手機成為一個時代標志的原因在于這個產品引導了應用革命:手機購物、手機支付、微信等都是此前從未有過的應用。但是,電視機上,目前真正規模化的互聯網應用還只有”視頻“一個——更為重要的是,傳統電視機的核心應用也是視頻:只不過是廣電網視頻。或者說,互聯網電視概念下的所謂”生態“,并沒有手機產品智能化后那么豐富的內涵。這構成了互聯網電視企業”在小米模式下“,實現盈利的”巨大結構缺陷“。
同時,對于互聯網彩電企業而言,他們的主要對手是“國內巨頭“。這與手機向智能化過渡、小米崛起的時代,主要對手是索愛、諾基亞、三星等外資不同。本土巨頭、本土市場,毫無退路、必須決以死戰——而且本土品牌勢必比外資品牌更了解本土市場的需求。或者說,對手不同決定了智能手機互聯網化的經驗,在智能電視上并不全部有效。
第三個方面,作為防御一方,傳統彩電企業對互聯網電視的理解是深刻的:至少前面有手機行業轉折的經驗可以參考。這就是同一個方式第二次應用的“一鼓作氣、二鼓衰、三鼓竭“。
三鼓而竭:面板漲價不過是加速了這個過程而已。2016年勢必成為互聯網彩電風潮的轉折年,而且是向下的轉折。也正因為如此,2016年的“硬件軟件誰免費之爭 “已經有了結果:樂視大提漲價,硬件免費已經成為自己打自己臉的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