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試衣網的模式,類比攜程,筆者認為,這在玩偷換概念的游戲。在報道中,對于攜程模式的定義是這樣的:所謂攜程模式,指的是通過資源整合,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為其用戶提供B2C服務。如果拿這一概念去套目前所有的主流B2C網站,那么都可以喻為類攜程模式,B2C模式可以直接改名叫攜程模式了,這有些荒唐。
試衣網的模式,按照報道所言,就是提供一個在線3D試衣體驗,用戶在線輸入自己的身高、肩寬、三圍等數據,就會在線生成一個模特,然后點擊鼠標,就可以實現不同的服裝搭配,看到“自己”試穿的效果。應該說,這一創意不錯,但是,這一模式,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人體形態千差萬別,同一件服裝,穿在身高、肩寬、三圍等數字相同的人身上,效果是絕對不同的,因為出了身高、三圍這些可以量化的人體數據外,還有膚色深淺、頭發長短、發型樣式、個人氣質,乃至腿部長短,脖子粗細,等等細微差異,往往就使得穿衣效果大相徑庭,甚至有天壤之別。當然,這些細微之處,有些也是可以量化的,但是,有多少女士能夠把自己的這些體態細微數據都掌握清楚?何況,有些細微處,根本無法量化。正如人的發型一樣,一樣臉型的人,未必完全適用同一種發型,因為臉型一樣的人,耳朵、眼睛、額頭等,可能又有差異。
所以,從這點講,試衣網的這個3D體驗,對于購買服裝而言,沒有太大實際意義。這一點,報道中也提到,記者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除非身材數據特別接近標準模特,否則穿出的效果會很糟糕。而這個3D體驗模式,正是試衣網模式的核心,如果3D體驗沒有實際意義,那么試衣網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試衣網創始人龍朝陽設想的贏利點是:為品牌店送生意。具體的商業模式是,品牌企業在試衣網上發布新款服裝,用戶可以在網上實現各種試穿和搭配,然后到實體店親身試穿和購買。這純屬自以為是想當然,如果顧客要到實體店試穿,還在網上試穿干嘛?
3D試衣體驗,失去了實用價值,就成了一個單純的概念。
那么基于這一概念延伸出來的其他東西,也就有了相當的空想成分。據報道,在品牌店里設置終端觸摸屏是試衣網商業模式的另一個重要環節,終端觸摸屏的作用是將該品牌當季的所有款式實現搭配組合,按顧客身材進行分類推薦,同時給出穿衣場合建議,比如適合辦公室穿,適合朋友聚會穿等等;觸摸屏的軟件系統以及搭配組合由試衣網提供,品牌企業向試衣網繳納年費。
還是報道中言,試衣網的投資商,美國萬德集團CFO袁輝認為,雖然試衣網與品牌企業合作的模式類似于攜程模式,但是試衣網比攜程更有優勢。在他看來,原因在于試衣網的線上加線下模式,不需要太多的廣告費去支撐。線上觸摸屏會精準地將用戶吸引到試衣網上來,而試衣網又將用戶引流到線下實體店。
關于線下觸摸屏和線上3D體驗結合的這個設想,筆者怎么看,都感覺有點像那個曾經創造出“一公里商圈”、“非競爭聯盟”、“都市商家大聯盟”等概念的共合網,一度躥紅江湖,但現在卻已經偃旗息鼓,無聲無息了。
所以,筆者認為,試衣網的商業模式十分脆弱,經不起推敲。
聲明一下,筆者和試衣網無冤無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