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論】
1. 手機、相機等硬件產品的開發周期比軟件更長,因此為產品添加功能時應更加謹慎;
2. 大眾型產品的研發和宣傳應尊重大眾用戶的特性。針對他們的反饋,優先開發高需求的功能,同時要協調好成本;
3. 保證產品的獨特性,以便形成高溢價,避免被對手惡意模仿。Lytro在產品推廣時沒有設好最佳賣點,導致 “先拍照后對焦”的功能被對手快速模仿并推出廉價替代品;
4. 一旦產品失控,應及時調整產品方向。Lytro在光場相機業務表現不佳后轉變產品方向,進入與光場技術相關的虛擬現實行業。它尋求新領域并快速調整的能力值得學習。
序·燒了9000萬美金,他們決定換個方向
一個月前,光場相機制造商Lytro正處于“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式的窘迫境地。
好消息是,他們融到了5000萬美元,比上輪足足多出1000萬美元;壞消息是,他們要開展新一輪裁員,在現有130名員工的基礎上裁掉25-50人——公司要為未來從事虛擬現實業務的員工預留位置。
Lytro計劃進入視頻和虛擬現實領域。盡管CEO詹森•羅森塔爾(Jason Rosenthal)反復強調,他們仍將發展現有相機業務,同時表示明年會推出像素更高的產品。但伴隨融資而來的業務調整和裁員還是引起了媒體的猜測,有人說,Lytro現有的光場相機業務并未取得足夠的成功。
成立9年的Lytro至今仍像個創業公司。過去幾年,他們燒掉了9000萬美元投資,發布了兩款硬件產品,推出了一些配套軟件和移動應用,但業務始終沒有太大突破。回顧Lytro的過去,你會發現他們犯下很多頗具代表性的創業錯誤。但愿他們的教訓能讓其它創業者更少犯錯。
下面,就來聽聽Lytro的故事。
一 Lytro的創業史:從實驗室技術到商用產品
Lytro是一家位于硅谷的科技公司,由斯坦福大學博士吳義仁(Ren Ng)等人在2006年創立。它的核心業務是銷售一種能進行“光場攝影”的獨特相機。
所謂“光場”,指的是空間內所有任意方向光線的總和。它不僅包括顏色、光強等信息,同時還涵蓋光線的方向信息。“光場攝影”能夠完整地記錄光場信息,因此拍照后可以任意地調整照片焦點,實現“先拍照后對焦”的效果。
光場技術是吳義仁博士時的研究項目,他在畢業論文中詳細地描述了家用級光場相機的硬件、軟件問題和其解決方案。憑借這篇論文,吳義仁在2006年成功獲得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博士論文獎。
2011年6月,Lytro宣布獲得來自格雷洛克合伙人、安德森-霍洛維茨和恩頤投資的5000萬美元A輪投資,隨后推出第一款產品——一臺一端為1.52英寸觸摸屏,另一端為鏡頭的光場相機。
初代Lytro光場相機采用柱形外觀,一端是鏡頭,一端是屏幕
和市面上大多數方正的相機不同,柱形的Lytro光場相機看著有點奇怪,不過“先拍照后對焦的”技術特點還是為它吸引了不少曝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一線媒體均在第一時間對它進行了深入報道。
零售版產品在2012年2月才正式上市,然而遺憾的是,它的實際使用體驗非常糟糕。The Verge、PCMag等專業硬件評測媒體對它的評分都不高。在Engadget的評測聚合頁面中,Lytro糟糕的圖片質量是專業媒體和用戶對它吐槽最厲害的地方。對一款相機來說,這多少有點尷尬。
二 新產品來了,但問題依舊沒解決
2014年7月——初代相機推出一年多后——Lytro終于推出了第二代產品:Lytro Illum。針對前代產品出現的畫質問題,Lytro Illum采用4000萬像素鏡頭和f/2.0大光圈來提升照片質量,同時還配備大量實體按鍵來改善相機的易用性。
然而問題依舊沒有解決。Lytro Illum實際拍照時的有效像素很有限,導致照片畫質提升不高,實際效果甚至不如高端智能手機。更嚴重的是,Lytro Illum還暴露出新的問題——由于配備了高像素、大尺寸鏡頭,Lytro Illum的成像速度非常緩慢。盡管它專門為此配備了高通驍龍800四核芯片來提升成像速度,但遺憾的是,改善幅度很有限,Lytro Illum抓拍時還是非常容易錯失最佳時刻。
三 Lytro問題分析:產品開發失控引發的“血案”
是時候分析下Lytro的問題了。他們發明了一項能夠改善拍照體驗的新技術,試圖以此顛覆市場,但在研發過程中,由于對核心功能把握不夠而導致產品失控。他們出現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納為:
1. 技術過于復雜,沒有找到合適的營銷賣點
難以解釋的技術通常難以銷售,光場攝影技術即是如此。為了向大眾解釋光場攝影技術,Lytro在官網上提供了吳義仁博士論文的閱讀入口。但這份長達11頁技術論文充滿各種光學術語和高深理論,它顯然只會讓大眾更加一頭霧水。
Lytro最終推出的“先拍照后對焦”的宣傳口號也并非最佳方案,它聽起來更像是照片修復服務,人們因此而誤以為Lytro是一家專門修復失焦照片的公司。
2. 過分追求功能全面,導致產品失控
在媒體指出初代光場相機存在畫質粗糙、易用性差等問題之后,Lytro試圖用新產品Illum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由于過分追求功能極致,Illum被塞入一枚4000萬像素、尺寸為1英寸的傳感器。這不但造成相機體積變大,同時還增加了系統成像時的負擔。
Lytro的第二款硬件產品Illum,起始售價高達1599美元
Lytro的桌面軟件同樣很不理想。它對電腦硬件的要求非常高,最新的Desktop 4要求電腦至少配備雙核CPU、4G內存和英特爾HD Graphics 4000以上的顯示芯片。但即便采用高配置的電腦,Lytro的桌面軟件依舊存在圖片導入緩慢、編輯選項過少等問題。
3. 功能堆砌導致價格失控
Lytro初代產品推出時,PCMag等媒體便批評其399美元的起始售價過于昂貴。Lytro一年后推出的Illum變本加厲,起始售價達到1599美元。
Lytro似乎想實現更豐富的產品布局——399美元的初代產品覆蓋中低端市場,1599美元的Illum面向高端。但問題是,Illum的價格完全沒必要如此高昂——Lytro為了改善畫質而使用了一枚4000萬像素的傳感器,高像素傳感器隨后帶來了成像緩慢等問題,為此Lytro又加入高通驍龍800芯片。兩項硬件最終導致產品成本大幅升高,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4. 核心功能不強,易被拍照應用取代
Lytro“先拍照后對焦”的技術在推出不久后便被拍照應用迅速模仿。軟件開發商Twist mimics推出的應用能捕捉多個處于不同焦點的畫面,將其拼接成一張照片,同樣實現了“先拍照后對焦”的效果。它只要1.99美元。
Twist mimics拍攝的照片同樣可以在后期編輯時重新對焦
谷歌(微博)去年推出的獨立拍照應用通過調節照片景深,同樣能實現“先拍照后對焦”。它完全免費,Lytro的購買意義被進一步削弱。
5. 整體市場缺乏更多玩家
2004-2006年,Adobe同樣在研究光場相機。他們在2007年首次展示了名為“Magic Lens”的原型產品,2010年9月又公布了Magic Lens的軟件開發進程和未來計劃。但在這之后,Magic Lens便再也沒有任何公開消息。Lytro成為光場相機市場唯一的大型玩家。
Adobe曾經推出的Magic Lens原型產品
沒有更多廠商的加入,市場很難真正繁榮。此外,缺乏競爭者Lytro也很難吸收新的產品想法,于是便很快陷入開發瓶頸。
結語:智能手機時代,大眾型相機難做大
三星在2013年6月推出了能夠打電話的智能相機Galaxy S4 Zoom,一個月后,諾基亞推出了配備4100萬像素的智能手機Lumia 1020。無論是把相機做成電話,還是把電話做成相機,三星和諾基亞都在積極地將照相、電話、分享等功能塞進同一個硬件里。
促使他們這么做的一項原因是數字相機的市場正在萎縮,集合多項功能的超級終端比它更有前途。相機與影像產品協會(Camera & Imaging Products association,CIPA)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全球數碼相機的出貨量在迅速下滑。2014年,全球數字相機的出貨量只有4340萬臺,比去年減少近2000萬。
如果說產品開發和成本控制等問題讓Lytro舉步維艱,那么相機市場不斷萎縮的大背景則是Lytro轉型的核心原因。智能手機成為包攬一切的超級終端早已是不容置疑的趨勢。尊重并順從它,豬都能飛起來;違背并挑戰它,大象也會倒下。Lytro就是個再明顯不過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