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盒子,還是電視,無論它們擁有多牛的技術,能帶給用戶多么刺激的體驗。但在在沒有了視頻內容的支持的情況下,未來的路都會比較難走。內容始終都還是電視的絕對核心,其他的一切功能,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而現在,想要發展與內容有關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夠獲得內容牌照放的支撐的前提下的。
互聯網電視想要繼續發展,擺在面前的其實只有兩條路,要么獲得內容牌照,要么接入廣電機頂盒的顯示終端,要么就變成一個單純的屏幕,所有的互聯網內容都來自于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將內容投射到大屏幕上。顯而易見的是,第一種算是穩妥的做法,第二種有些擦邊球的意味。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穩妥的道路目前實際上并不怎么好走,因為目前所有視頻廠都在“抱大腿”,希望跟牌照方緊密融合,以達到廣電總局要求。為此,優酷土豆砸了5000萬元給華聞傳媒旗下控股公司國廣東方,換來其16.6667%的股權和未來雙方聯合開展互聯網電視相關業務的保障。樂視網也緊急牽手了重慶廣電,要聯合申請內容牌照,希望以此擴大內容運營上的自主權。
所以第二條路,可能成為不少實力不夠的廠商的首選。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市面上會出現很多奇怪的硬件產品。55英寸的平板也就是該類產品的代表。在這套系統里面,智能路由器會成為家庭的終端,操作系統在路由器里,內容也在路由器里,電視會變成一塊徹徹底底的屏幕。但其可行性還未得到市場的驗證,并不能算是成熟的產品。
當然,這里指的內容并不僅限于視頻內容。不少廠商還將目光瞄準到了網上購物等更廣闊的內容上。像國內的知名家電企業——海爾,就與阿里巴巴進行了深度合作,推出了內置基于阿里巴巴家庭數字娛樂服務的生態應用。除了能為用戶提供傳統的觀看4K視頻的服務之外,還特別為用戶提供了語音電視購物的服務,很有意思。
當然,與購物網站合作的廠商還有很多,像長虹便也與京東達成了合作,推出了內置了京東商城的智能電視。這些電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專門對電視上的購物進行了優化,包括UI,搜索方式,操作方式都進行了改變。目的就是為了讓用戶習慣在電視上購物,并養成習慣。
總之,互聯網電視的趨勢不可逆,市場的需求存在,技術手段也很靈活,想要用一種方式管遍所有渠道,是不太可能的。獲取牌照作為最穩妥的方式,肯定會成為有實力廠商的首選。但小廠商只能想一些其他辦法了。未來會變成怎樣?這場博弈會催生出其他什么樣的形態呢?我們說了不算,政府說了不算,消費者才是最終的選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