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5年內,國內大家電市場最大的“機遇”空間是“政策紅利”。而政策紅利是一個意外的偶然因素,更是一個不可以長期依靠的因素。那么,思考政策紅利之外,還有那些利于三線大家電廠商成長的因素,就成了現在這種“政策紅利退出期”,家電廠商的最大的“眼前任務”。
首先,對于政策紅利的思考,不能僅僅局限于“紅利”這個層面。對08年以來國家出臺的任何刺激政策的審視,都應該以相應產業的發展結構和發展階段為基礎。為什么家電下鄉能夠促進農村消費的增長呢?補貼固然是一部分,但是根本原因卻是:農村市場本來就有家電消費的需求——政策紅利只不過是“火上澆油”,并不是烈焰升騰的根本。將以上提到的這個問題放大,則可看到:城市市場也擁有類似家電以舊換新的“升級消費需求”、類似于節能補貼的“高端消費需求”。
本質上,國內家電產業,尤其是看似整體市場已經巨大、接近飽和的“白電大件”市場,還處于一個整體市場的上升期。包括農村市場的進一步普及、二套家電市場的打開、多種服務業對家電產品需求的增長、高端家電市場擴大等方面的因素都在支持“大家電產業的進一步壯大”。唯一的問題是,廠商們需要親自開拓(而不是等待政府政策的激勵)這些市場,為這些市場提供真正適合的產品。
在這一點上尤其要強調,紅利政策退出之后,國內冰洗空市場呈現出一定的下滑態勢。比如2012年國內冰箱市場萎縮7個百分點。但是,這種變化不能成為長線看淡國內冰箱市場的依據。因為,導致市場負增長的原因是紅利政策的“透支”效應。實際上以國內冰箱產品年不足5000萬臺的內銷量,對于13億的消費人口而言依然沒有達到頂點,市場至少還有30%的成長空間。
其次,國內白電大家電市場的品牌格局并非處于穩態。比如,海爾洗衣機雖然占據三分之一的份額,但是除了海爾和美的系之外,其它軍團很難有兩位數份額的成績。這說明洗衣機市場依然具有高度分散性。再例如,空調市場格力美的和海爾的三甲位次雖然無人能撼動,但是隨著2011年開始美的“效益策略”的實施,格力美的之間的份額結構卻出現了很大的變化。2012年,二者的差距首次拉大到接近整個市場10%的空隙。
冰箱市場也不例外。海爾的強勢掩蓋不住市場的“群雄爭霸”。尤其是近五年來,海爾、美的為代表的一些本土品牌提出高端化策略,在高端市場擠占外資品牌份額,成為整個大家電市場品牌格局變遷的導火索。出于對利潤指標的要求,格蘭仕的微波爐、海爾的冰箱、美的的空調等行業領軍者已經不再要求“豐富而飽滿”的低端產品線。
對于這種大品牌的“嶄新”的市場“切割”戰略(包括,本土品牌在高端上與外資品牌的較量;外資部分品牌親民路線的提出;部分市場領導者對低端產品線的主動出讓),都為新興品牌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和“低烈度”競爭的定位點。
第三,對于新興家電品牌,消費者對傳統白電大件內涵意義的認識和理解的變化,也在為其市場增長提供可靠的“成長空間”。
國內大家電市場,品牌化發展、高端化發展的潮流,因為有海爾等巨頭“作為表率”,所以很受業界關注。消費者購買高端和品牌產品的熱忱的提升,也在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是,這并不是整個白電市場的唯一發展方向。
在另一方面,事情也在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此前,冰洗空是居家大件,在家庭消費中舉足輕重,是必須全家參謀、集體協商才能決定購買的產品。這一時期,白電大件產品在品牌和技術形象上,在消費價值上都具有明顯的“高端特征”。但是,隨著白電產品的普及化,網絡用語也叫“白菜化”,消費者對白電大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的認可度在下降(特別是網絡信息的發展、消費者平均文化水平的提升、理性消費理念的形成,正在加劇白電大件褪去科技外衣)。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汽車、洋房已經成為消費者最關注的“戰略性消費產品”;白電產品數千元的價位,一套不過萬元以下的主流消費空間,已經不再能成為需要家庭會議才能決定的“消費事宜”(大件白電更新頻度的增加、單一產品使用年限的降低,充分說明了這些產品在家庭消費中的“分量”已經大大降低)。
基于以上的變化,可以看到品牌化和高端化是大件家電的一個趨勢,但是隨意化、低端化、常態化和個性需求化的消費,是白電大件市場的另一個發展趨勢——而且后一個趨勢的市場規模更為巨大。白電消費市場中,消費者給予白電大件的關注度的降低、這些產品科技光環的褪去,白電大件成為最普通的日常消費產品,恰恰有利于三線和新興白電大件產品品牌的成長。
事實上,奧馬、韓電、奇帥等品牌能夠興起的根本原因,絕對不是已經過期的“政策紅利”。這些三線品牌崛起、騰飛的關鍵是家電產業,尤其是大件家電產業自身的發展格局調整帶來的市場機遇。對于政策紅利,一方面促進了這些企業的快速成長,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這些企業的“成長的煩惱”:政策紅利對于這些品牌的成長只是一個“功過參半”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