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進入公眾視野不過短短數年的中國電紙書銷量突破百萬,產品單價從原來的兩三千元跌破千元。有輿論據此稱:電紙書已進入平民時代。
與數以億計的讀者相比,百萬本的銷量與真正的平民時代還相距甚遠。應移動閱讀需求而生的電紙書,還面對惡性競爭激烈、專業人才匱乏、知識產權保護乏力等諸多挑戰,要想成為“平民閱讀”的理想替代工具,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群雄逐鹿,電紙書火爆
銷量突破百萬,單價跌破千元
2010年的電紙書市場,堪稱“火爆”——
硬件廠商業績搶眼。2008年8月才開始銷售電紙書的漢王,繼2009年創下26.6萬本的銷售紀錄后,在2010年賣出70.49萬本,累計銷售量突破百萬。方正、臺電、翰林等緊隨其后,表現不俗;紐曼、愛國者等先后推出了自己的電紙書品牌。
傳統出版商、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內容提供商高調挺進:是年春天,世紀出版集團和中國出版集團先后推出辭海悅讀器和大佳閱讀器;5月,《讀者》電紙書首度正式亮相深圳文博會;同月,中國移動與漢王、大唐電信等廠家合作推出G3閱讀器,并把手機閱讀業務列入業績考核,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亦強勢跟進;8月,國內最大的網絡原創文學平臺——盛大文學有限公司,高調推出電紙書Bambook。
專業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2010年中國電子閱讀器市場報告顯示,當年中國電紙書市場銷量突破百萬,達103.49萬本。清科研究中心的分析師張亞男告訴記者,自2008年電紙書概念進入大眾視野以來,銷量一直處于“井噴”狀態,2009年達40余萬本;2009年,全國的電紙書企業還不到30家,僅僅一年之后就猛增到上百家。
在銷量猛增的同時,電紙書的價格持續走低,日顯“平民化”。據漢王董事長劉迎建介紹,2010年漢王的價格比上年大約平均降了500元,最低的是999元。
而盛大的Bambook一上市,就把價格定為999元,很快成為市場新寵。盛大文學首席執行官侯小強說:“我們就是要將電紙書的價格拉下神壇,讓電子閱讀真正進入平民時代,讓更多的愛看書的普通人受益。”
更為可喜的變化,來自消費者群體。劉迎建坦言,漢王最開始主打的是禮品市場,但到了2010年,越來越多的企業把電紙書作為員工學習、培訓的工具;許多商務人士也開始購買使用。“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白領自買自用,一些家長也把電紙書作為孩子的學習工具。”
政府助推,需求拉動
電紙書將更好用、更便宜,前景看好
除了商家發力、消費者給力,2010年電紙書的最大興奮點,莫過于政府出手助推。
去年10月9日,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關于發展電子書產業的意見》,旨在通過制訂電子書產業發展規劃、政策法規、相關標準及配套措施,促進內容、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的優化配置,打造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強化市場監管,優化市場環境,切實推動電子書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2010年11月4日,新聞出版總署正式向人民出版社、漢王、盛大等21家企業,頒發了“電子書業務資質”。該資質分為電子書出版、電子書復制、電子書總發行、電子書進口等4項,與《關于發展電子書產業的意見》密切呼應。
“除了政府的助推,讀者移動閱讀的需求也將持續給力。”張亞男認為,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出差旅游的日益頻繁,人們很難像以前那樣能拿出整段的時間去閱讀。“現代生活方式使閱讀越來越碎片化,移動需求將成為電紙書發展的強大動力。”
據介紹,為滿足讀者的閱讀體驗,電紙書今后將向柔性化、大屏幕化、彩屏化和觸控屏化發展。劉迎建告訴記者,目前“摔不壞”的柔性電紙書在實驗室里已有很多,今明兩年有望推出。“同時,我們去年11月推出了9.7寸的彩屏電紙書,今年3月可量產。彩屏電紙書除了能看書,還能看雜志,將帶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其起步價,會在3500元左右。”
此外,隨著顯示技術和電池技術的持續進步,電紙書將會更薄、更輕、更護眼,其待機時間也會更長。
至于讀者最新關心的價格,今年有望出現99美元一本的電紙書。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的電紙書將繼續處于高速增長期,到2015年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電紙書市場。
競爭核心不在終端,而在內容
電紙書發展的最大障礙,在于知識產權保護
雖然前景看好,但張亞男仍強調,電紙書面臨“重重挑戰”,其健康發展還須過三關:惡性競爭、人才匱乏和知識產權保護。
她說,由于技術門檻不高,價格戰的惡性競爭在所難免,這既包括電紙書本身的價格戰,更包括內容的價格戰。在人才方面,電紙書需要的,是對數字出版、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信運營商、傳統出版和電紙書都有相當了解的復合型專業人才,而目前這樣的通才非常匱乏。
張亞男認為,與前兩關相比,挑戰性更大的是知識產權保護。“因為無論電紙書做得多花哨,最核心的還是閱讀內容。消費者除了要求電紙書本身存儲的內容豐富之外,還希望能從資源平臺上下載最新、最快的內容。而內容資源的競爭,最終要歸結到知識版權的保護上。”
對此,無論是擁有“云中書城”的盛大,還是自建“漢王書城”的漢王,都深有同感。劉迎建表示,現代書報刊進入數字化時代后,能否真正繁榮,關鍵在于知識產權保護。在美國,由于圖書版權保護比較得力,讀者只能通過電紙書閱讀而無法自行下載,這就排除了盜版衍生的諸多問題。但在中國,用戶獲得無版權圖書的渠道較多,所以內容資源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缺乏對用戶的足夠吸引力。而對于掌握了優勢內容資源的傳統出版商而言,出于對定價權尚未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新興市場的警惕,依舊不會把最新的優勢內容資源出售給生產商。“如何建立生產商與傳統出版商合作共贏的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侯小強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最揪心的是盜版盛行!比如盛大文學旗下網站的知名小說,95%以上都被盜版。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想讓電紙書成為平民閱讀的替代工具,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