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業從來沒有如此的利好來推動市場競爭,“家電下鄉”上升為國家去拯救家電行業的戰略性決策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在財政補貼、家電制造、渠道經銷、農民購買之間,一種久違的“家電溫暖”幾乎一夜間鋪天蓋地起來。
然而,在政策的具體執行過程中,原本應屬于市場的自由買賣和公開競爭突然讓人覺得失去了市場的味道,補貼環節繁瑣,推廣與物流成本偏高,銷售并沒有出現如期的井噴行情,即便是1月10日在北京西四美泉宮飯店舉行的第三次家電、渠道招標現場如火如荼,但仍不能改變“山寨版”的“家電下鄉”潮流涌動。
家電下鄉“山寨”的背后
元旦后,北京晨報記者劉映花的調查則給我們展現了“家電下鄉”的另一面,“未中標的企業模仿起了‘家電下鄉’政策,要求消費者提供儲蓄賬號,企業自己向消費者提供補貼。”在陜西的不少家電銷售網點,不少非中標企業的非中標產品也索性打出了“直降13%”的招牌,有的渠道商則采取全場直降的宣傳策略。陜西較大的手機專賣店訊捷則直接推出了“城鄉統籌拉動內需,全面直降13%”的促銷活動。陜西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2008年12月16日至1月4日,全省銷售中標產品370臺(部)。這個數字囊括了所有家電下鄉產品品類,其中,彩電最受歡迎,賣出了136臺,其次是洗衣機100臺,冰箱和手機則分別銷售了54臺和80部,銷售總額422529元。這與有些媒體報道和官方自己宣稱的理論數據相去甚遠,而在家電一線市場奔波的家電廠家和渠道經銷商們看來真是苦笑不得。
應該說內需才是中國家電業真正的救命稻草,要不國外家電巨頭就不會擠破頭地進中國市場了。目前從全國各地反饋回來的數據表明,“家電下鄉”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對于廠家來說,有銷售量就意味著業績好看,但銷量決不等于利潤,不等于就是“家電下鄉”救了家電制造業。即使短期能產生一些業績,可能是表面的東西多一些,從未來看,“家電下鄉”并不容樂觀。
其一,家電制造業這些年來雖然規模經營上來了,但都是些重復建設項目,項目多了,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價格戰就在所難免,就算再去設立招標門檻也不能阻止“山寨”版的“家電下鄉”,因為家電市場不屬國有壟斷行業,廠家為了市場和利潤,競爭不可避免;
其二,成本與利潤之間矛盾的加劇將導致不少廠家退出“家電下鄉”活動。廠家在推三四級市場的家電產品時,更多地在考慮產品定位、低成本制造、物流和銷售系統以及服務半徑。而我們知道家電制造業的綜合成本在不斷上升,廠家在平衡要生存還是要面子時,往往會考慮產品成本、品質,特別是一些大品牌即便是再降低成本,它也不可能去虧損,在全球經濟環境危機四伏的今天更虧不起,也不可能和成本相對低的中小品牌去打什么價格戰。
其三,這次招標,我們看到外資品牌和中小品牌都進來了,而外資品牌憑借其領先的技術和品牌優勢,若下拉低端產品產品價格,就會加速為數不少的國產品牌死掉;
其四,后頭看那些“走出去”的家電品牌,你會明白他們在國外的業績是啥樣子,虧損要名頭的事兒我們不能干了,也不會干長久。TCL、長虹、海爾、新科海外建廠或兼并重組,失敗慘烈教訓深刻的有之,欲罷不能撤出代價巨大的有之。其實所謂的出口創匯,我們反過頭來退稅,還是向國家要利潤,海外市場并沒有真正做起來。